新闻中心

研发设计中心党总支构建“党建+”融合模式 打造企业创新动力

发布时间:2024-07-18来源:武汉船机点击量:1755

深耕船海工程机电装备研发、主导多项国家科研项目研制、突破多项核心元件自主配套关键技术、将船海工程先进技术跨界融合打造新的产业方向……武汉船机2023-2024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研发设计中心党总支用一项项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成果,彰显“党建+”融合模式的强大力量,不断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思想领航 “六脉一经”聚力铸魂

研发设计中心党总支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地位,以“三会一课”为平台,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党建和业务工作相融合。党支部注重理论学习效果,坚持将会议集中学习和党员平时自学相结合,抓住“碎片化”时间组织党员同志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党纪党规教育和前沿业务知识交流学习,保障了上级党组织的决议部署在高技术人才中落地落实。

该党总支部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团队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六脉一经”的研发文化引领不断塑造团队合力,激发了技术人员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打造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敢打敢拼、乐观积极、富有创造力及凝聚力的研发设计团队。他们用“认识”激发员工“自我要求、自我实现”的原始动力;用“态度”倡导员工养成“认真负责、甘愿吃亏”的工作作风;用“能力”塑造员工“解决问题、能画句号”的业务水平;用“传承”构建团队“饮水思源、懂得感恩”的情感纽带;用“合作”营造团队“专业融合、互助互补”的工作氛围;用“未来”强化组织“开拓市场、基业长青”的责任担当;“创新超越”是他们的价值主线,是评价他们工作的唯一准绳,他们的每一项工作都紧紧围绕这一“经”布置展开。

党建+集智创新 攻坚克难旗帜高高飘扬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深化技术创新,持续加大应用场景的研究,推进船海工程成熟技术在其他领域应用。研发设计中心党总支部书记带头成组建了以技术专家党员、各学科业务骨干党员为主的项目研发团队,面向港口邮轮母港建设工程、露天矿开采领域等新兴产业的特性化市场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垂直升降登离船港机体系并配套建设登离船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顺利承接重庆港寸滩国际邮轮母港港口工程——客运工艺系统项目合同;自主开发了适用于露天煤矿运输环节的煤矿提升运输系统,实现矿用卡车由传统的盘山爬坡运输到“坐电梯”式直线提升的工艺变革,顺利承接了露天矿大倾角轨道提升运输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合同。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加大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产品领域研发与推广,支撑公司未来高质量发展。该党支部的党员攻关小组先后主持《甲板机械质量品牌专项》、《船舶自动靠泊和甲板装卸系统智能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达成研制任务要求;先后完成国内首台套风电安装船抱桩系统、超大型水下液压起锚机、内河绿色智能电动舵机等装备开发,打破国外垄断;先后完成多座平台升降系统的调试、多台大型风电安装起重机的调试,为公司海工平台顺利交付奠定基础。

该党总支部硕果累累,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中国船舶集团公司各类科技成果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各类科技成果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作为参研单位获各类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累计获发明专利授权近百余项。

党建+引才用才 文化育人打造创新“智库”

研发设计中心党总支现有党员7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73人、获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44人、中国船舶集团学科带头人1人、中国船舶集团“船舶贡献奖”1人、武汉市劳动模范2人、1人获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中国船舶集团首批青年科技人才计划。

该党总支发挥组织优势,以有温度的培育方式打造团队。针对入职新员工结合专业特点安排技术骨干作为指导老师,帮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针对年底绩效考评优秀的员工,以部门名义致员工家属一封感谢信,感谢员工家属在背后默默的支持;针对加入公司满5年的老员工组织年度答谢会,感谢这些年的辛苦付出、一路相伴;为应对长期伏案工作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部门领导带队潜移默化形成“无运动不研发”的运动文化,鼓励大家积极锻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

该党支部依托船海工程机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平台,与招聘部门联合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每年新引进一批新员工,补充技术人员新鲜血液,进一步加快打造人才聚集中心和创新高地。结合每位员工特点,制定专项培养计划,建立一人一表考核评价机制,助力新员工快速成长成才。在部门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两支队伍建设上,党总支采取“双引”措施,引入浙江大学量子教育线上课程,将院士、专家请进来,促进管理人员履职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船舶智造班”联合培养协议,采取1+2模式,每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5到10人,毕业后将优秀毕业生引进公司,作为储备人才。

他们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攻关中,通过构建充满活力的党支部,开展特色党建,发挥党建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的优势,夯实技术提升能力,以创造需求为主线,发挥核心技术的溢出效应,持续加大内循环市场应用场景研究,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为企业向研发型制造企业转型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作者:本站编辑